挨着南流江边、靠近火车站,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街道竹美社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竹美社区(当时为竹美村)人民更是为全国解放献出了自己的力量,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这里代代流传:1930年冬,中共郁林县委机关搬到竹美村梁十二婆家里,村民钟七婆经常协助县委机关放哨。没多久,县委机关被敌人破坏,梁十二婆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……1993年,竹美村获批为革命老区村。
革命精神薪火相传。如今,曾经的竹美村早已升级为竹美社区,曾经的村民也已转型为社区居民。近日,记者走进竹美社区,探访“竹美家具”的成名之路。
土地被征用、建设,农民“洗脚上岸”
7月的玉林,晴雨交加。一阵暴雨后,炽热的阳光很快穿透云层,普照大地。大雨过后,记者驾车在城区沿江西路穿行,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家具城从眼前掠过。行车至云龙桥,右拐进大南路,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满是岁月痕迹的家具店,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“竹美家具”几十年的风雨历程。
今年53岁的庞君玫曾任竹美村的文书,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她亲历、见证了“竹美”的成长和蜕变。“上世纪80年代初实施分田到户,我们的日子从‘没米吃’到‘有余粮’,农民尝到了甜头。可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,80年代末政府开始征地,当时几乎没有一个村民乐意接受。”庞君玫回忆。
“当时农民刚刚有地种、有粮收,能吃饱饭,土地被征后一下子就没地耕了,而且当时征地补偿才几千元一亩,大伙一下子转不过弯来,都担心没地种,以后的日子怎么办?”庞君玫说,当时村党支部、村委逐家逐户地做思想工作,不到10年,竹美村16个生产队的耕地、坡地就基本被征完了。
农民没了土地,何以为生?说到这里,庞君玫和记者聊起了另一段历史:1971年的一场洪灾,使竹美村90%以上的泥砖房倒塌。但村干部带领村民自己烧石灰、做泥砖,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就建好了家园。“竹美人有一种吃苦耐劳的韧性。”庞君玫的语气里满是自豪,“正是竹美人骨子里有这种精神,才有了后面转型经商,做家具、卖大米等成功创业的故事。”
村干部引进家具生意,带领村民谋出路
在庞君玫看来,说到“竹美”的转型,现任竹美社区党委书记的钟旭东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。以前钟旭东家在竹美村一大队,靠近当时的玉林自行车厂。1971年,18岁的钟旭东成为玉林自行车厂的一名工人。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仅十几元,钟旭东志不在此。改革开放后,他辞职做起了农副产品批发,开始单枪匹马地走南闯北。1985年,30岁出头的钟旭东被选为竹美村一大队生产队队长。上世纪90年代,钟旭东成为竹美村一名村干部。
“‘竹美’是玉林城的南大门,靠近火车站,又位于城郊结合带,具有地理优势。”庞君玫说,当时钟旭东等村干部曾去外地学习取经,由于钟旭东自己也做过生意,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。玉林的家具行原本是在内环南路(竹篾行),钟旭东利用“竹美”的租金、地理等优势,动员在竹篾行做家具生意的朋友将家具生意搬到竹美村,后来又引进大量外地人来竹美村建家具厂。上世纪90年代初,“竹美”的家具行已现雏形。
不仅如此,钟旭东还带头做起了农副产品批发。在大南路竹美段,有几间空置铺面是村集体的,钟旭东将铺面重新装修后,自己去北方将玉米、黄豆、花生等农副产品运回来销售,所得利润归入村集体收入。当时不少村民看到钟旭东生意做得好,也纷纷跟着做起农副产品生意。
“现在‘竹美’是玉林最大的家具行。大南路竹美段80%的铺面都是做家具生意,剩下20%做大米生意,沿江西路竹美段则全是家具店。”庞君玫说,家具行成形之初主要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,很多村民从事家具搬运、加工等工作。慢慢地,村民们也开始自己创业,从事家具经营。
从村民转型为社区居民,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
“竹美”从村变身为社区,原有的5000多名村民也转型成为社区居民,生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地理位置上,“竹美”靠近火车站、旧果菜市场、工业品市场,不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竹美人开始去火车站搬运,还一度成立了200多人的装卸队,同时也有人到市场上做些小本买卖。发展到如今,“竹美”基本上按区域划分,上片的居民以从事家具加工、销售、批发为主,中片的居民大多外出打工、做生意,下片的居民则从事大米销售、批发等。
51岁的钟雄泉是“喝南流江水长大的”,其成长、创业经历代表了一代竹美人。“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苦难,小时候拉耙犁田,种过香蕉、甘蔗。为了解决温饱,十几岁就出社会,在火车站开车拉货。当时的火车站晴天时漫天灰、雨天时满泥浆,我又长得瘦小,坐在方向盘前开车,别人只看到车在动。”在火车站开车拉货,钟雄泉一干就是十几年。
“最早是小平山人来‘竹美’租铺面做门窗等家具,慢慢形成规模后,‘竹美’就吸引了大批江西人前来。‘江西帮’的到来,改变了‘竹美’的家具模式,带来了设备、技术,‘竹美’开始生产板式家具。”钟雄泉说,和大部分竹美人一样,他们一开始对家具生意都持“围观”态度。“当时我们把老房子出租给江西人做仓库,新房的一楼给他们做铺面,自己则住在楼上。”
看着“江西帮”从开始的妻子看铺、丈夫加工,到一两年时间后就扩招数名工人,钟雄泉等村民对家具生意开始跃跃欲试。“起初是看着人家做,后来是跟着人家做,最后就是自己做。”经历了“边看边学”的过程,和许多竹美人一样,2001年,钟雄泉也开了一间家具小作坊做起家具生意来。
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创业路,钟雄泉感叹:只有走出去,思维才会改变;也只有不断地创新和竞争,才有生存的机会。“以前我们的思维比较保守、陈旧,大家都是顾着自己的‘一亩三分地’,木工师傅研究出新的家具款式被当成‘商业机密’收在仓库里,有客人来才带到仓库里看,生怕被同行模仿、抄袭。”多次去广州等地参加家具博览会后,钟雄泉大开眼界,意识到原来同行间可以交流、取长补短,这才是家具款式、设备代代更新的动力。“你有,我要做得更好,而不是拒绝创新和竞争。”
努力创业,打造“竹美家具”新名片
踏入家具行业后,钟雄泉注意到,就在不少竹美人转行做家具的同时,仍经常有外地人来“竹美”找铺面,想做家具生意。受到广东家具老板的启发,钟雄泉和堂弟萌生了建家具城的想法。
尽管堂弟认为,“竹美家具”在玉林已形成规模,在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建家具商场是顺其自然的事,可钟雄泉心里仍是没底。一开始,兄弟俩的家具城就计划选址在沿江西路,当时那里是一片荒地、猪圈、鱼塘,那条路除了南江一中外没有任何房屋建筑。地址选定了,但家具城建设估计要花费100多万元,而当时兄弟俩手头上的资金还不足50万元。一下子建这么大的商场,没钱做、没人租怎么办?
“以前说到‘竹美家具’,很多玉林人首先想到的是‘又平又灵’,但我们还是经常去广东顺德学习,想进一步提高‘竹美家具’的品质。”钟雄泉的堂弟说,目前“竹美家具”的货源主要分为两部分:一是自主加工,最大的竞争力是价格便宜;二是从广东等地进货,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对品质、款式的追求。除了提高家具品质外,他认为还要建一个像模像样的家具商场。
2008年,钟雄泉和堂弟合力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富江家具城,除了自己经营外,还将家具城划分为几大块出租,家具城里近10名商家的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。很快,沿江西路就建起了不少家具城。
村集体经济发展,20多年来已给居民发放几十万养老金
聊起社区的发展,庞君玫同样滔滔不绝,“‘竹美’1989年就通过自筹硬化了大南路竹美路段,这段路有1.4公里长,路两旁划给村民建起了400多间铺面,为日后家具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;此外,竹美村还是玉林较早的家家户户拉好自来水管、闭路电视的村子。”
“1992年,我们村委就建好了占地面积370多平方米的竹美大厦,1994年在旧果菜市场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农贸楼。目前这两栋大楼都用于出租,租金收益归入集体经济。”庞君玫说,由于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,自1995年以来,“竹美”一直坚持给管辖区域内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。“最开始是每人每月10元,后来提高到每人每月15元。20多年来,‘竹美’给居民发放的养老金已有几十万元。”
社区和居民相辅相成,社区的兴盛与居民的发展息息相关。和很多竹美人一样,经历了由耕地为生摇身一变成为创业成功的商人、从农民转型成为居民的过程,钟雄泉感叹自己生逢其时,“从大环境来说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创业环境,从小环境来说则是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创业平台,引进了家具行。我们借助这个平台创业,又通过学习广东等地的经验,希望能让‘竹美家具’与广东接轨。”
原标题:革命老区村华丽转身 打造“竹美家具”新名片